滕州市至善中学 冯宜山 2018/12/21
我们至善中学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周边农村和偏远乡镇,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外出打工,因而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家教,我们班级中出现“问题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只是根据成绩等简单粗暴地界定某些同学是“问题生”,就采用设“隔离带”、设“专座”、用“游击式”的方法来安排座位,把他们当作“补丁”随意安排位次,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片面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工作方法,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李继海校长在《滕州教育》上发表的《务实求新,精益求精,育人至善》一文中提到“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精细化育人”,要求“充分发挥全校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作用,坚决不让一名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掉队。针对学生行为偏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等方面的情况,安排每位教师担任3-5名学生的育人导师,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上、心理上的教育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孟楠书记也一直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问题生”这个特殊群体,发挥我们导师的育人职责,努力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我认为对待“问题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使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和超越自我。
首先,位置上决不能把“问题生”和普通同学明确划分开来。班级中的同学应该爱学习的多于不爱学习的,遵守纪律的应该多于违纪的学生,正气应该多于邪气,否则,班风就会不正,学风就会不浓,所以,“问题生”和普通生只是相对而言,优等生也有缺点,“问题生”也有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融于班集体中而不被孤立,这样才能使他们鼓足勇气,增强信心,才能使他们努力纠正自身的不足,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生”合理地安排在优等生中间,让他们优势互补,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实现共同提高。
其次,思想上不能把“问题生”和普通生明确分开。在老师眼里,不存在优等生和“问题生”,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优等生也有需要提高的地方,“问题生”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我们不从观念上把他们分开,优等生也不会骄傲自负,“问题生”也不会感到自卑,他们才会平等地相处。这样做起“问题生”的思想工作才更顺利,他们才能把你当做知心朋友。如果思想上把他们分开,“问题生”就会破罐破摔,会产生抵触情绪,那样思想工作就更加难做。
第三,发挥学生之间的影响带动作用,利用我们学校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优差搭配,同处一个起跑线上,在以后的学习、值日、活动等方面加强小组合作,促使小组间的竞争,让“问题生”融入小组中,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提高团结互助意识。
第四,让每一个同学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如无所事事,他们就会思想上开小差,不良习惯就会乘虚而入。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分工合作,责任明确。比如有的负责卫生,有的负责作业的收发,有的负责纪律等,让每位同学争当小组的主人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每位同学将会不遗余力,人人向上,争先树优,“问题生”也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不断进步。
第五,给“问题生”不断制定短期的目标计划,降低难度要求,让他垫垫脚就能够得着,这样他就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每天进步一点点,从而不断增强信心,慢慢就会改掉厌学的陋习。
第六,我们还要善于借助“家长”这个外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家校通等通信工具交流教育心得,监督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行为,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适时做好家访工作,让家校教育融为一体,让坏习惯无机可乘,防止“5+2=0”的问题产生。
如何转化“问题生”,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会一成不变,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只要我们善于用心思考观察,能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这些“问题生”,也许我们就会能够多担待、多理解“问题生”们的缺点,甚至是错误。只要我们能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诚心与学生沟通交流,真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问题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善解人意,有追求、有理想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