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至善学校作为我市城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市直学校,始终以学生九年一贯全学段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师资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成功破解学段割裂、知识断层、适应困难等教育难题,构建起 “全程衔接、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的一体化育人生态,为学生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此理念指引下,为帮助学生平稳度过 “小初衔接” 关键期,搭建家校协同育人桥梁,7 月 13 日上午,学校隆重举办 “小初衔接” 课程暨 “榜样引领 共赴新程” 家校共育活动。小学部五六年级学生及家长参与活动,特邀小学部直升初中部的2022 届、2024 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等齐聚校园,共赴这场成长之约。
观榜赏园,少年风采映初心
上午8点左右,参与活动的学生及家长有序入校签到,开启了活动的第一阶段。在学校明德路光荣榜展板处重点推介了 2022 届小学部毕业生中被一中录取的优秀学子事迹,家长和孩子们在一张张照片、一段段介绍中,真切感受着榜样的力量。
聚厅畅叙,家校同心赴新程
活动第二阶段在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活动由小学部副校长魏传凯主持。开场先进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在场人员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爱国情怀与奋进力量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领导致辞 寄望满满
至善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小学部校长金开峰致欢迎辞,他以七月的热情开篇,对到场的家长及特邀优秀毕业生表示欢迎与感谢,并阐述了举办 “榜样引领 共赴新程” 家校共育活动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中情况、减少焦虑,让优秀毕业生分享经验,提供衔接策略,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激发学生动力等,强调了小升初的重要性,提及榜样传承链条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儿童的期望,最后寄语同学们深扎 “至善” 之根,绽放 “至善” 之美,做新时代好少年,前程似锦。
荣耀时刻 激励前行
小学部副校长时均静宣读表彰决定后,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正式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至善腾云之星”“至善腾飞少年”“至善卓越少年” 依次上台领奖,校领导分别为他们颁发证书和纪念钢笔。一张张证书是对他们过往努力的肯定,一支支钢笔承载着学校对他们未来书写精彩人生的期许。
经验分享 指引方向
优秀代表的发言为在场师生和家长带来了宝贵的经验。2025 年初中部升入滕州一中暨小学部 2022 届毕业生丛地堃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小初衔接的心得;2025 届小学部优秀毕业生代表赵梓言则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在至善学校的成长故事。他们的分享真诚而实用,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长路径。
集体宣誓 共筑梦想
“我骄傲,我是至善人!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至善……” 在小学部2024届优秀毕业生党晨萱的领誓下,全体学生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报告厅内,展现了至善学子的自信与担当。最后,七年级优秀学生代表齐呼 “我们在初中部等你”,九年级升入一中的优秀学生代表转身齐喊 “我们在滕州一中等你”,更是点燃了大家对未来的向往。
殷切嘱托 共筑梦想
山东省家庭教育名师、至善学校校长王桂桐以“让教育臻于至善 让至善影响一生”为题发表讲话。他介绍了学校凭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在齐鲁名校长领航下实现连年攀升的教学成绩等发展成果,阐述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办学理念。同时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望,鼓励大家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传承“臻于至善”的精神,在成长道路上坚守初心,勇毅前行。他特别强调,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希望家长们一定要与学校多沟通交流,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名校长领航 衔接有方
齐鲁名校长、至善学校党总支书记孟楠作 “小初衔接” 专题报告,从学习习惯、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实用策略指导,为学生和家长解答衔接过程中的困惑。报告内容贴合学生实际,既有具体方法分享,也有对衔接阶段常见问题的针对性解答,让在场学生和家长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应对思路。
合影留念 镌刻成长
随后,荣获“至善腾云之星”“至善腾飞少年”“至善卓越少年”称号的学生代表在至善楼前合影留念,镜头将这一汇聚榜样力量的瞬间定格,既记录了学子们的荣耀时刻,也承载着学校对他们传承 “至善” 精神、奔赴新程的期许,成为成长路上一份珍贵的纪念。
此次 “小初衔接” 课程暨家校共育活动,有效缓解了学生和家长对初中生活的焦虑,明确了努力方向,搭建了家校沟通的良好平台。相信在榜样的引领下,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至善学子定能平稳度过衔接期,在新的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