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25年全市教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2025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工作,全面提高初中学生学业质量,提升教师备考能力。3月19日,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考备考研讨会在滕州市至善学校举行。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李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宋侃侃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区市教研员、市学科中心团队成员、九年级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约350人。
滕州市至善学校校长王桂桐致辞并主持研讨会。
交流共享经验,凝聚教育智慧
会议中,各区市教研员、骨干教师分别对本地区考情做了详细分析,并进行备考经验分享。
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研室副主任程明进主任以《锚定目标,靶向施策》为主题,从做好整体规划、落实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改革、强化教研支撑、依托中心团队等方面对学考给出针对性意见。台儿庄区教研员胡君凤老师做了题为《人勤春光好,力行正当时》的交流分享,她认为,复习课应围绕“教—学—评”三者的深度契合展开,最终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素养落地的统一。薛城区教研员王颖老师提出,要构建分层复习模式,发挥教研共同体优势,精准施策突破备考瓶颈。山亭区教研员郭晨老师在分享中给出了她的建议,要关注能力培育,重视思维进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市中区实验中学武艳老师则提出,在夯实基础知识、关注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基础上,要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名师引领方向,共研备考策略
研讨会第二个议程,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宋侃侃进行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分享。她在对2025年山东省适应性测试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维解析框架",系统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备考。
首先,对命题进行解码。宋老师深刻剖析宏观命题导向以及微观考查逻辑,并通过大数据比对,揭示出"素养立意"新趋势、聚焦国家政策与地域特色融合的命题特征。其次,对学情进行诊断。宋老师基于10万+样本,建立错题图谱,分题型解构出失分症结:选择题答题情况暴露出学生概念混淆与情境迁移的短板;而非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则显示学生价值判断模糊与论证逻辑断层的问题。最后,精确靶向指导。宋老师强调要构建"三阶备考模型"(基础强化→思维进阶→实战突破),并提出课标-教材-时政三维联结的备课策略,为枣庄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全体九年级教师提供了可落地的教学改进方案,助力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盲区、重构复习体系。
锚定目标再出发,谱写育人新篇章
研讨会第三个议程,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丽主任做了备考研讨会工作总结。她以战略眼光为备考工作锚定新坐标,勾勒出“素养导向、教研共生”的备考新生态。
李主任强调面对学考的变革,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更新备考理念。学考是对初中三年学习情况的考查,所以,三个年级要努力做到同步备考,每一位教师更要学做命题人,做到“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助力学生转变学习思维,提升核心素养,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迎接新学考。二、加大研究力度。教师要深耕课标内涵,解码学考命题的底层逻辑;对焦高考方向,搭建题型、时政与核心素养的维度桥梁;开展跨学科研究,做到“以评促教,以教促学”,迸发知识创新的火花。三、强化技能训练。备考过程中,教师要精准指导、精研题型,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规范答题、灵活应考。
当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当学生从"解题者"进化为"问题解决者",教育便真正回归其本质——在真实情境中唤醒思维,在持续探究中培育素养。这不仅是应对新学考的智慧选择,更是实现育人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让教育的美好图景在深耕厚植中次第绽放。
美篇编辑:张瑞苓 郭亚楠
美篇摄影:于香
美篇审核:李丽 程明进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